学术活动

郭重庆院士做客国科大思危大讲堂 纵论“互联网+”

  •    10月24日下午,国科大中关村教学楼S106内座无虚席,200余名师生齐聚在此,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为大家带来的题为“互联网+:破坏性创新,一场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变革”的精彩讲座。

    火爆的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是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思危大讲堂”的第九讲。思危大讲堂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高端论坛,取“居安思危”之意,自开办以来,已经邀请数位来自学术界、经济界、企业界和政界的杰出人士登台讲演,交流思想观点、纵论成功之道、指点未来之路,为国科大学子传道授业。

       郭重庆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管理专家,曾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对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特别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

    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教授主持讲座

       信息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会给哪些领域带来红利?“互联网+”会碰触到哪些难点与焦点?在讲座中,郭院士围绕着以上几个问题,对“互联网+”将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透彻分析。

    郭重庆院士纵论“互联网+”

    抓住了就是机遇,错过了就是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讲话提出: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交汇点上,抓住了就是机遇,错过了就是挑战。

       郭院士指出,目前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信息进入了普惠时代,这是划时代的大事。信息技术做为这个时代的引领性技术,正在彻头彻尾地变化着,其规模之宏大,发展之迅速,令人应接不暇。信息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各行各业唯有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而生存。郭院士特别指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化上远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潮流,这是制造业需要反思的地方。

       面对变革,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美国出台了《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德国出台了《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中国也于2015年出台了实施“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对此,郭院士表示,这次变革是“指尖+点击”,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的融合,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能阶必然会有一个量的提升。

    “互联网+”是一场破坏性的创新

       郭院士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滚烫的热词,公众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甚至有人已经在算计那些领域由此可能获取的红利,但必须提醒:“互联网+”是一场破坏性的创新,是重塑、重构、再造一个产业的过程,是一场产业革命,其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些行业的消失、衰落,职工的失业和新的就业机会的产生。

       同时,郭院士也提醒中国管理学界,在这次新科技革命激励下拥抱互联网,拥抱大数据,拥抱云计算支持下的计算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避免被边缘化。

    “互联网+”的定义

       郭院士认为,“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开放、平等、协同、分享的互联网理念改造传统产业、经济与社会,以期达到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分享的和竞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互联网经济的特征就是开放,公众参与,普惠,脱媒,平等,公平,去中心化,弱化了空间的地理距离影响,削弱了经济活动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强化了消费者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会触碰到一系列经济与社会的难点、焦点

       郭院士提出,“互联网+”既然是破坏性的创新,就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难点和焦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打破中国经济的封闭产业格局是开放性互联网经济的必然诉求。不借“互联网+”打破中国封闭的产业格局,让公众参与金融创新,军工突围,大学与医院的浴火重生……中国经济社会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平台型的开放式创新是万众创新的必然匹配。科技资源的配置已全球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而同时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能够孤立地开发产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竞争合作,迭代演化,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种常态。从工业化时代内生的、封闭的自主创新到信息化时代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再到互联网时代无边界、平台型的开放式创新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规律。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突破在企业围墙之外,网络化的生态存在是必然出路。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的模式已过时,系统决定成败,整合者得天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网络化的生态存在:从纵向供应链整合,到横向价值链整合,再演化到网络生态链整合,竞争合作、协同共生。

       “软件定义产品”,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是产品发展的方向。愈来愈多的产品其核心价值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服务。制造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必须再定义,新的产品、新的流程和新的服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再造。

       制造业能回流到美国去吗?制造业价值链的解构、产业转移,这是由不得人的经济发展规律。历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移都没有回流过。技术只要不是独占的,成本竞争是永恒的,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一定是劳动力成本的洼地。唯有变革性的创新才是赢家。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是否已近尾声,制造业还有上升空间吗?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长驱直入的全球市场将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增长的动力将在哪里?在新的背景下中国人怎么办?可以考虑体制的包容性、教育的去行政化、开放式创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互联网+等。

       人工智能终极会毁灭人类吗?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处在两头:上端人脑研究和下端人工智能的需求打不通,就像人类基因技术研究和临床医疗打不通一样,中间梗阻,解决的手段应该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会毁灭人类,而是将屈从于人类。

       互联网+智慧农村将使日益衰落,被边缘化的中国农村脱困。过去只注重硬环境建设的“新农村”,而忽略了民生的、文化的智慧农村的建设,互联网+智慧农村将给农村带来生机,线上教育,线上就业,线上购物,线上医疗,线上娱乐,新农村建设+智慧农村建设是一个物理领域与信息领域的融合,是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史上最稳定的组织——大学,在互联网冲击下会有变化吗?当下的大学教育面临着慕课(MOCCs)的挑战;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纪律松弛;如何“翻转课堂”,重构“教”与“学”的位置,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面对把学生都给教呆了的现实,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能;“互联网+”是一个解决之道。

       互联网去中介化趋势将改善运行成本高企的中国经济,用行为识别技术“净化”中国商务环境。郭院士希望用“互联网+”形成一个实网与虚网融合,信息透明、对称、开放、公平、客户至上的市场氛围和监管体系,剪掉中间和拦路寻租的红顶机构,跨过其头顶,并用大数据行为识别技术构建虚拟行为身份证,形成商务“安检”,确保网上交易安全,使中国经济健康运行。

       最后,郭重庆院士总结说,“互联网+”毕竟是对传统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颠覆,是以一种软手段获取经济和社会的提升,具深远意义。而中国也会因“互联网+”脱颖而出,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郭重庆院士精彩的演讲之后,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方新教授对郭院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方新教授说,郭院士的报告旁推侧引,酣暢淋漓,听完很受启发,特别是在两个问题上,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一是“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关系,二是“互联网+”给管理和治理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方新教授认为,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没有制造业是不行的,所以一方面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双创”,基本都是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到底制造业怎么发展?“互联网+”怎么发展?二者怎么结合?中国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制造业的能力、水平、质量,使制造业不断的升级,但同时制造业又必须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引领有一个新的重塑的发展。至于“互联网+”给管理和治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方新教授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但是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不但对科技,而且对社会,中国长期的管理是金字塔式的管理,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自下而上,命令自上而下,但是现在“互联网+”使所有信息水平传播,这时候需要的是互动和共享、共治,这是深刻的变革,是做管理的人要认真思考的。

    方新教授点评讲座

       现场听众还就“互联网+”教育、德国4.0、“互联网+”环境下决定企业竞争的因素等向郭院士提问,郭院士一一解答。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郭院士的讲座圆满结束。

    现场听众提问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