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为应用经济学暑期学校授课

  •   7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三届应用经济学暑期学校第二场报告暨思危大讲堂第四十七期由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开讲。

      黄益平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目前还兼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蚂蚁集团和中国人寿独立董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

      黄益平以“数字金融创新与研究:以大科技信贷为例”为题进行授课。他首先以“什么是大科技信贷”为出发点,通过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信贷和大科技信贷的概念辨析,结合自身有关于大科技信贷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大科技信贷的形成、大数据信用风险评估、二维码支付与普惠信贷、大科技信贷的溢出效应、大科技信贷替代抵押贷款的宏观含义、大科技信贷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在大科技信贷的形成方面,黄益平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模式呈现出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以及银行主导的典型特征,在我国经济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新发展阶段,这套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将很难持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从普惠金融挑战转为宏观经济瓶颈。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金融业科技发展历程,第四次科技革命数字技术的应用帮助实现“三升两降”: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改善体验以及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催生了数字金融,大科技信贷应运而生,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在大科技信贷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黄益平认为大科技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包含两大支柱——大科技平台和大数据风控。一方面,大科技平台通过长尾效应获客并积累数字足迹;另一方面,大数据风控系统有效预测还款能力和识别还款意愿。基于风控模型的赛马分析,可以发现大科技信贷不仅能够较好控制信用风险,还可为许多“信用白户”提供服务,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风控模型的“信息优势”和“模型优势”。

      就二维码支付与普惠信贷而言,黄益平团队使用来自蚂蚁金服随机抽样的50万样本数据,探讨二维码支付与小微企业信贷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二维码支付有利于大科技信贷征信信息的获取,而大科技信贷授信对银行信贷存在一定溢出效应,并且这一溢出效应在企业网络效应、企业主性别及企业家资产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码商贷款通常用于临时补充流动性而对业务发展无法起到促进作用的现象。

      随后,黄益平就数据替代抵押的宏观含义进行剖析。通过信贷与交易额、信贷与网络效应、信贷与房价、信贷与GDP的弹性分析及比较,黄益平指出:大科技信贷对本地商业状况和房价基本不做反应,但对企业特征变量反应强烈;增加大科技信贷的使用将会弱化金融加速器机制,信贷的顺周期性也会相应减弱;相较于线下企业,线上企业的大科技信贷与交易额、网络效应之间的关系更强。

      基于前文的宏观含义剖析,黄益平就大科技信贷的货币政策传导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银行信贷相比,大科技信贷令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但这一效果主要体现在新信贷关系的建立,而不是贷款规模的增加。

      最后,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黄益平指出如下有待进一步讨论的研究问题:大科技信贷风控模型尚未经过经济周期变化的检验;大科技信贷与银行贷款间的互补关系、大科技信贷“普”而不“惠”以及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关系。

      在与学员的互动环节,黄益平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就金融数据获取、数字金融理论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风险监管、平台数据归属权及数据税征收等问题,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给出了详细的见解和建议。

      在课程的最后,国科大经管学院许健教授代表思危大讲堂对黄益平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并为黄益平颁发了思危大讲堂演讲纪念牌。

      黄益平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他基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对大科技信贷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对我国大科技信贷的研究视域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责编 :刘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