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原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研究员做客第十二期思危大讲堂

  • 5月15日上午,原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研究员应邀莅临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做为思危大讲堂的演讲嘉宾,为中科院的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的精彩演讲。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院士,副院长石勇院士,副院长吴德胜教授,党总支副书记谭红军,院长助理乔晗副教授,原国家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原中科院网络中心党委书记陈浩教授,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陈新,《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社主编马珉,《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社社长张志华,一秀资本执行董事申达,北京唐景新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柴五家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出席了本次活动。

    汪寿阳主持讲座

    杨柏龄精彩演讲

    杨柏龄研究员的整个演讲内容都贯穿着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他指出,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变大国为强国的必经之路。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实际上,中国的GDP和发达国家的GDP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质量有很大差距,产品竞争能力还远不够强。据杨柏龄研究员引用的有关统计,中国每年有4万多项实验室科技成果,但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中国更多的是在扮演“组装工人”的角色,而要想成为经济强国,我们在科技促进发展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柏龄研究员提出,技术创新过程的责任主体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会发生阶段转移,实验室阶段科技人员是责任主体,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企业是责任主体。产业化过程是一个链条,从实验室成果到工业试验到商业化有若干个环节,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主要作用是处于实验室成果阶段,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实验室成果,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接着,杨柏龄研究员讲述了高科技促进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华为和三一重工的成功例子,指出我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发展,如果放开市场经济,把企业放到足够高的位置上,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会很快得到提升。杨柏龄研究员也具体分析了中科院的几个案例:甲醇制乙烯项目、长春热缩、HPV病毒杀灭剂、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羊血清产业化等,指出研究机构不是办公司的地方,而是促进科技转化的地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应该是科学家的任务,而是企业家的事情。只有实验室成果与社会力量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才有前景,才有成功的希望。对于失败的例子,杨柏龄研究员把问题总结为企业主导地位不到位,科研人员不愿意放弃话语权,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利益等方面。最后,杨柏龄研究员提出:研究机构与企业只有转变理念,合作共赢,把蛋糕做大,才能实现科技促进发展。

    嘉宾提问

    听众认真聆听

    汪寿阳为杨柏龄颁发演讲纪念证书

    在当今国家“双创”形势下,科技创新无疑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让科技促进发展,应该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杨柏龄研究员的演讲在这方面给听众带来了重要启迪。

    责编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