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科学前沿讲座】王志珍院士解读蛋白折叠与质量控制

  • 王志珍院士
    王志珍院士讲述人工合成胰岛素经过 杨天鹏 摄
    同学们认真听讲
    王志珍院士精彩报告
    引起大家共鸣
    随堂提问
    王志珍院士在讲座后与同学们交流 杨天鹏 摄
    与王志珍院士合影

    4月28日下午1点30分,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就“蛋白折叠与质量控制”这一主题,在国科大玉泉校区阶一·3教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学年举办的第26场“科学前沿讲座”。

    提及蛋白质折叠的问题,王志珍院士首先从两个科学问题讲述:中心法则与蛋白质科学。众所周知,在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而从RNA到多肽链到蛋白质,其中多肽链折叠的问题仍然是中心法则中未解决的关键所在。“分子伴侣”在这过程起了很大的作用。从1963年提出的蛋白质折叠经典原理,到1987年John Ellis正式提出的“分子伴侣”,以及对于这概念的不断补充,再到蛋白质折叠原理的新概念,王志珍院士用简单易懂的卡通图为我们一一解释。这其中有三位标志性人物,Pelham HR,R.John Ellis和Chris Anfinsen。简单的介绍完基础知识,王志珍院士就蛋白质折叠与相关疾病进行阐述。蛋白质折叠过程中会遇到的折叠、去折叠与错误折叠三个生化事件,而相应的质量控制(UPR)则包括了去折叠、重折叠以及降解。生理状态下,新合成的多肽链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正确折叠,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当遇胁迫时,如温度、pH等,蛋白质不能正确折叠,形成聚集物,最终导致疾病。与蛋白折叠相关的疾病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白血病,糖尿病以及中了肿瘤等。随后王志珍院士又简单介绍了她的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二硫异构酶(PDI)。

    讲述完科学问题,王志珍院士与同学们分享了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重点提到了吴宪老师的蛋白质变性学说,与1965年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及此,王志珍院士充满了崇敬与怀念。

    整场讲座延长了1个小时左右,王志珍院士风趣的话语、渊博的知识吸引同学们不断追问,一个个小故事惹得场上笑声连连。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按照“科教融合”的体制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更大的科研平台上开展了“科学前沿讲座”,此前已举办讲座25场,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内外15个生命科学的研究所,其中康乐院士、高福院士、王志珍院士和数名杰出青年科学家的精彩报告,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视野,为研究生们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讲人简介: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80年代初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开始蛋白质折叠及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的研究,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并提供实验支持;此假说已成为共识。目前集中在蛋白质氧化折叠及内质网质量控制的研究。1979-1981年德国羊毛研究所,Humboldt 访问学者;1981-1982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 访问学者;后又在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哥丁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研究。1995-2001年任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中国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生物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三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六届中国十大女杰等。


    科学前沿讲座:

    “科学前沿讲座”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的最新科技进展专题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讲座内容以前沿性、原创性和专题性为主。“科学前沿讲座”授课教师为国内外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或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与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者或科技管理专家。

     

    责编 :陈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