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人工智能学院举办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计算系列讲座——社会智能与心理计算

  •   4月7日上午,人工智能学院很荣幸邀请到毛文吉为同学们带来科学前沿讲座——《社会智能与心理计算》。毛文吉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互联网大数据与安全信息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及其在复杂社会计算系统与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参与多项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及国家部委项目;担任《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等期刊编委,《软件学报》责任编委,曾任ACM北京分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委员、IEEE SMC学会Homeland Security专委会委员等职。毛文吉撰写中英文学术专著两部,主编论著多部,发表重要期刊和会议论文百余篇,获得CAA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二等奖以及南加州大学杰出学术成就奖。

      毛文吉首先对社会智能进行深入地介绍。自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智能技术向社会化扩展的要求从“个体智能”过渡到“类人智能”、“社会智能”。随着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变迁,社会计算和社会智能研究与应用日益重要。社会智能关注于与其他社会个体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例如有社会推理、社会学习、模拟社会情感、解释社会动因、理解或生成社会会话等任务,致力于揭示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性、挖掘社情舆情动态等目标。随后,毛文吉为同学们具体介绍了一些研究与应用的实例。

      毛文吉之后为同学们介绍了Weiner关于人的动因与因果归因方面相关的理论。动因分析希望能解释为什么人和动物在特定情况下发起、选择或坚持特定行为。毛文吉介绍了该类理论的逻辑框架,并切实地为同学们用年轻人“约会”的事例进行加深解释。在人类认知的研究中,情绪这一概念颇为重要,毛文吉因此也为同学们介绍了认知评估理论,和一些实际中将相关理论转化为模型的工作。

      在讲座的最后,毛文吉为同学们进行了本场讲座的总结与展望。毛文吉指出,基于理论模型的社会智能研究与应用可以利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增进对计算过程之外的认知机理认识,克服计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瓶颈;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建立关于情绪的计算模型是心理计算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增强计算智能系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互能力。

      在本场讲座中,同学们对社会职能有了初步的认识,领略了以人和社会为核心的智能研究方法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意识到基于人与社会相关理论的计算模型建立对智能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意义。最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毛文吉结束了这次精彩的报告。

    责编 :刘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