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投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陈超博士来国科大作学术讲座

  •   7月3日下午,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特邀请中投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陈超博士为大学生经济与管理暑期学校的营员们举行了一场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术讲座。陈超博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债券发展以及周期;二是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失衡到再平衡;三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四是分化的世界。

      首先,陈博士介绍了全球债券的发展以及周期,将其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高增长、低通胀(复苏期),此阶段短期债券不赚钱,而长期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所以此阶段被称为“债券熊市变陡”。第二个阶段为高增长、高通胀(过热期),这一阶段短期债券收益率上升,向长债收益率接近,所以被称为“债券熊市变平”。第三个阶段是低增长、高通胀(滞胀期),在长期收益率大幅下降以后,应尽量持有长期债券,因为经济体已经或者即将进入衰退期,这被称为“债券牛市变平”。第四个阶段是低增长、低通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是长期债券上涨幅度最大的时期,比如2008年第四季度,此谓“债券牛市变陡”。

    陈超博士

      随后,陈博士谈到了与全球债券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经济的失衡到再平衡,利用一个树状图,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并细分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国家两种,对全球经济进行了一个透彻见底的剖析。陈博士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尽管存在着“中心—外围”不平衡发展的特征,但是,这种国际经济格局是建立在金融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相分离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基础上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说明现存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发展到极致的地步,它仍然还能够维持下去,即复苏意味着全球经济还会回到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中去;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在缺乏创新基础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则说明针对现存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远没有到位,今后若干年中类似的经济调整还会反复出现,直至新的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出现,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的繁荣阶段才会到来。

      最后,陈博士由全球化引发的精英阶层与中下阶层获益的差距扩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分化的重要事实。陈博士引用了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就是r>g,也即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资本回报率都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由此导致了资本在收入中的分配日益优于劳动在收入中的分配。紧随着糟糕的经济分化,愤怒的政治也随之而来。选民们对现状不满意,他们对这一情况做出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将愤怒倾诉在自己的选票上。再加上难民潮的推动,近年来“黑天鹅”事件不断显现,民族主义思潮日渐受到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削弱和国际贸易的繁荣,更体现在金融、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跨国交流、冲突与融合。但是近年来,保护主义抬头、外资回流等因素使逆全球化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以全球出口衡量的全球贸易增速大大放缓,伴随着全球化推进的同时,西方社会也同时兴起了以反对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反全球化”运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开始面临全局性和内生性的停滞,民间情绪的“反全球化”上升为政策层面的“去全球化”,西方国家开始从理论和政策层面主动“去全球化”,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给各国和各阶层带来了新的不平等。2005-2014年,25个高收入经济体有65%-70%的家庭实际收入停滞甚至下降。受益于全球化的赢家忽视中低收入群体的诉求,导致西方民粹主义风潮盛行,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内部矛盾。

    听众提问

      陈超博士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大家从债券的周期,到宏观经济,再到背后更加深层次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大家更加了解到了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陈超博士丰富的投资经验与扎实的研究基础也让大家钦佩不已。

    背景链接:

      陈超,硕士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中投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曾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过500亿元专户投资组合和近30亿欧元的投资组合。在《经济研究》和《金融研究》以及《中央银行出版物》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谁在管理国家财富》、《经济波动与资产配置》等。

    责编 :蔡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