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在国科大举办

  •   1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等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的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之诺奖科学家讲座活动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聚德霍夫(Prof. Thomas C. Südhof)带来题为“My Road to the Nobel Prize”的演讲。


    托马斯·聚德霍夫(Prof. Thomas C. Südhof)作专题演讲

     

    兴趣引导科研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演讲刚要开始,台上的托马斯突然挠挠头,发现演讲用的ppt不在电脑上。在调整期间,一位参赛同学率先向他提问,一口流利的英语响亮全场:“请问您在研究中遇到了困难是如何应对的?”托马斯顿了一下,说:“保持平衡,别跟风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你做别人没做过的,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

      2013年,托马斯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30年前,在很少人涉及神经元突触领域时,托马斯就开始从事该项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托马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 “我喜欢去挖掘事物内部是如何工作的。”他和参赛学子们分享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德国进修期间,托马斯在一家生物物理学机构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办公室,但是没有人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但他发现,人们对生理学、生理疾病、身体结构并不很了解。正是不停想要去去了解,托马斯才得以一直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同学提问

     

    好改变和探索的准备

       托马斯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期间,从研究神经学转向人脑结构研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领域中,是他能够获得诺奖的重要因素。

       “改变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也非常可怕,因为你不知道是否会有回报。对个人来说,为了取得进步,必须承担风险。”即使有时候并不如意,托马斯仍然选择了新的领域。他认可人们在自己的“舒适圈”工作,也鼓励同学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如果你真的要做出有影响力的事情,你必须改变。”

       “创新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无论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还是来自他人的反感,但人必须要奋斗、坚持。”托马斯讲到这里,抬起手指向前方,鼓励在场的同学们说:“这都没关系,有困难其实是好事。”

      从事科研,有时候也需要浪漫和情怀。托马斯告诉同学们,科研之外的世界也要探索,比如历史、艺术和文学,你会有不同的收获。托马斯希望同学们,保持开放的思想,不要将视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对于高中生而言,即使对特定的学科非常感兴趣,也要尝试探索更多领域。

    同学们认真聆听

     

    医学水平的提升依赖生理科学的进步

       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托马斯没有花太多时间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与研究领域,而是把重点放在梵高的《自画像》上,标题为“可见的精神分裂症状(visualizing schizophrenia),前瞻性地阐述了大学和药企在大脑疾病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我的医学经历告诉我,医生对他们尝试治疗的病症知之甚少。过去数十年间,医学水平的提升一直处于最低限度。”托马斯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在医学本身,而是依赖生理科学的进步。托马斯展示了近年来全球疾病类别的统计图,其中脑与神经疾病占据首位,高于排名第二的癌症。他说,相比已被广泛认知和研究的癌症,脑疾病特别是类似梵高这样的精神症状,并未取得足够令人激动的进展。在托马斯这位神经学家看来,这是因为“科学不在那里”。有效的治疗建立在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上,而大脑恰恰是最难以理解的器官。虽然科研成果的工程转化和新药研发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这之前人们只能等待。”在托马斯看来,离开了基础学科发展,一切都是空谈,社会上的资金和资源应该首先流向学界而不是业界;药物靶位指导药物研发,要接受更多来自科学界的观点;目前阿尔茨海默、精神分裂等病症的研究举步维艰,医药机构应加大管评力度,确保这些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脑疾病的药物研发工作能够持续开展下去。

    讲座现场

     

     相关阅读:

    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在北京开幕

    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奖名单公示

    【光明网】明天小小科学家系列活动:诺奖得主走进国科大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