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中国分享“绿色技术”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   “我们这次将和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29公顷的固沙实验区,将中国的流沙固定技术,比如草方格固沙和植被重建,因地制宜地改良后,应用到当地的荒漠化防治上。”王新平说。

      2017年,王新平所在的机构联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中国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申请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流沙固定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中国政府出资1005万元人民币支持该项目。在项目支持下,中国将与蒙古国、以色列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开展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创新合作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类型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每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防治成绩最显著的国家。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纪90年代末年均扩展10400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保持了10多年连续缩减的态势。

      蒙古国、以色列和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遭受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

      王新平说:“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能够对沿线国家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合作,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凤民教授及其团队将旱作农业技术带到了非洲和南亚等地。这项技术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试验、示范和推广后,可使粮食单产提高一倍以上,甚至更多。

      李凤民认为,利用中国的旱作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可腾出很多土地退耕发展畜牧业,进行生态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态安全状况。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不仅推动荒漠化防治技术、旱作农业推广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等在国外的“开花结果”,而且邀请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中国交流和培训。

      王新平、李凤民等表示,中国同世界分享“绿色技术”,正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