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国际商报】奋进求“知”之道,护航中国智造

  •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2位,排名连续9年上升,位居中等经济体之首。如何看待中国知识产权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马一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部署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行动、规划,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彰显了知识产权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用“五个关系”阐明了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和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知识产权已成为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核心要素,在激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当前,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大大提升,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度规则进一步优化完善,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不断健全,司法审判体系进一步优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充分印证了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举措正确有效。

      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变革知识产权制度,更好回应新技术、新经济、新形势提出的挑战,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标志着中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强国进程的开始,是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王俊林: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一是通过机构改革,中国实现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能有力提升。二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种子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部门法进行修订,对反垄断法的修订也正在进行,在立法层面已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三是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加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是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已被国际上视为知识产权诉讼较为可取的诉讼地。

      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非常必要。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全面覆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要性空前凸显;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合作不断深化,知识产权纠纷增多,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

      姚子然:当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从提升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企业也更注重知识产权对创新带来的实质性保护,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质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企业近些年普遍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果。以天合光能为例,企业先后三次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两次荣获“江苏省专利金奖”。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2019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入选“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累计申请专利2300余件,发明专利拥有量领跑行业,对企业创新和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建议采取哪些举措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纪文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绩斐然,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知识产权规则制度的完善落后于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第三,中国知识产权的整体质量还不够高,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高质量、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偏少。第四,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第五,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相对薄弱,海外维权和应对纠纷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及时更新完善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第二,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和社会意识提升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三,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保护水平,改进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全链条保护环节,加强高效的执法司法体系建设和“两法衔接”。第四,加大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等机制。

      马一德:短板弱项仍有很多,比如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仍然频发、多发,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体制不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发育不足,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等。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注重形成合力,整合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多种保护手段,健全统一领导、衔接顺畅、快速高效的协同保护格局。二是聚焦关键领域,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的作用。三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完善国际对话交流机制,加强与各国知识产权审查机构合作,推动审查信息共享。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规则、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胡开忠:一是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在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利技术、版权精品、驰名商标等方面,中国还比较欠缺。二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需要完善,加强高水平知识产权立法。三是知识产权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提高,急需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体系。四是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协调配合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五是在国际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应对措施需要提高,要加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问题的能力。六是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足,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姚子然:目前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保护体系方面仍有待加强。从政策和行业来看,相关部门需要对企业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专利的融合引导、知识产权价值运用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天合光能近年来加快行动步伐,逐步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明确了使命和愿景,将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嵌入公司各价值群及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设立了与公司各事业部、价值群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流程文件,建立了知识产权端到端数字化管理平台,下一步将从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制度支撑、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效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3.加大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方面,政府和企业如何形成合力?

      马一德:建设知识产权强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而不优,多而不强”的问题,这需要打通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梗阻,充分发挥市场的“指挥棒”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充分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转化,以高效运用转化引导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在此过程中,企业、科研院所要主动发挥创新主体功能,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更好发挥作用。一是建立有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支持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为知识产权转化提供第三方支付、担保、价值评估、竞价系统等功能服务。二是支持军民融合、高校院所、金融服务等特色运营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不断完善服务标准。三是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扩大政府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风险资金投资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四是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不断促进知识产权实现市场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纪文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来源于创新。创新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保障,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政策引导、回报激励、产权保护等。

      政府可采取诸多举措来加强全社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例如增加政府创新研发投入水平,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政府研发项目,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培育知识产权评估定价和交易机构及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等,为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知识产权的主要创造者、持有者和获益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关注产业发展方向,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建立合格规范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对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和激励,从而充分激发创造力。

      王俊林:政府层面,一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造机制。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的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二要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水平,支持开展增值服务。

      企业层面,一要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二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制度保障,培养员工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习惯,自觉抵制侵权假冒行为。建立职务发明的奖励制度,提高员工锐意创新的职业氛围。

      姚子然:知识产权工作者要有经营意识,承担企业经营责任,不能仅以谋士自居,还要勇于冲到一线,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创收。天合光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专利布局时期的价值引导;提升研发创新与知识产权诉讼攻防的融合度;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运用,积极主动维权;通过开放联盟等途径加强技术和品牌许可;通过与标准融合增强技术影响力。

      4.近年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持续增多。当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呈现哪些特点?如何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胡开忠: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是案情复杂,新型案件不断增多,许多案件涉及多国当事人,企业应对能力弱。

      政府方面,一是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立法活动。二是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积极应对纠纷,及时处理案件。三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外知识产权事务指南,增强法律服务。

      企业方面,一是积极向政府部门或法律服务单位咨询,了解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二是遵守合作方所在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三是在纠纷发生时积极应对,及时处理争议。四是培养或引进相关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

      马一德:近年来,企业间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多发频发,且常伴随全球范围内多个法域的诉讼,并体现出较强的国家干预和规则竞争等特点。例如,针对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纠纷,当事人可能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多国提起诉讼,有的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利益考量,通过“禁诉令”等方式争夺司法管辖权,强制适用其国内规则解决涉外纠纷。

      宏观层面,中国要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积极维护和完善现行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多边框架体系。当前这一规则体系是以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WIPO管理下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体系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我们要在此框架下积极推进谈判,渐进式推动完善规则体系。同时,针对“禁诉令”等单边主义措施,我们要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对此进行反制,比如去年我们通过了反外国制裁法、《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在微观层面,企业要积极建立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发生后要高度重视、积极应诉,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后盾。

      纪文华:近年来,中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呈现案件数量总体不断攀升、涉欧美企业案件占比较高、案件范围较集中于商标版权等领域、中国企业主动维权或积极抗辩情形增多等特点。

      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争端的焦点,中国应更重视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第一,深度参与WIPO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深度参与世贸组织和区域贸易协定等框架下的知识产权相关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第二,要发掘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性、先进性之处,进行理论化整理和提升,形成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区域和多边场合积极扩大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影响力。第三,要积极利用双边或区域机制进行交流,重点如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形成区域知识产权理念共识,进而共同推向全球。第四,积极做好国际形象塑造和改进工作,拓展影响知识产权国际舆论的渠道和方式。

      王俊林:当前,中国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浦东、广州三地,海南自贸港等地也已迈步。从总体来看,涉外知识产权案件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外资企业维权手段呈多样化趋势,涉外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明显增多。

      政府层面,建议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国际对话交流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积极推进与经贸相关的多双边知识产权谈判。

      企业层面,建议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在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姚子然:以光伏领域为例,当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主要体现在禁令层面的获取与执行,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企业受禁令影响很大。建议政府层面密切关注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知识产权等风险,提供预警监控、斡旋等支持,并多出台激励政策。

      天合光能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为此,企业海外法务团队和市场人员一同做好监控,针对不同市场和法律环境,在熟悉贸易运行规则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前提下,运用海关、展会保护等途径,根据案件分别成立项目团队,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当然,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案是在产品研发初期就做好专利自由实施分析工作,并储备好自身的产业化专利布局应对后续风险。如果确实是产业化基础型专利无法规避的,需要考虑通过谈判获取授权,或放弃该技术路线,尽量不抱有侥幸心理,确保合规。

    本文转自《国际商报》2022年04月26日 第02版

    版面图

     

    责编 :刘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