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科技创新助力中国金融“弯道超车”

  •   本期看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走上国科大“思危大讲堂”讲述金融改革之道——

      中国金融总量快速膨胀,但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却仍低于进出口贸易与实体经济。目前中国金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金融脱媒推动了中国金融的融资革命,而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推动了中国金融的支付革命。

      那么,究竟该如何深刻理解金融改革新趋势?中国的金融改革究竟将要沿着怎样的路子走下去?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登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思危大讲堂”,主讲第二十一讲时表示:“中国金融变革是不可阻挡的,金融脱媒、科技创新及国际化正在不断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三种力量推动中国金融改革

      “市场、科技和国际化这三种力量将会对未来中国金融产生深刻的影响。”吴晓求如是说。

      ——金融脱媒颠覆传统融资需求。金融脱媒,也叫去中介化,就是金融活动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完成资金交易。简单地说就是,资金的需求者和供应者,绕开商业银行,直接见面交易。

      金融必须要满足社会、机构或个人的多样化、市场化的需求,尤其是当我国慢慢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之后,人们对金融需求是多样化的,且更加明显而迫切,其中财富管理是重要的金融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趋势,在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力量的推动下,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将会朝着证券化资产比重不断提升、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和方向发展。

      市场的力量不仅让整个金融体系的管理机制建立在市场化的平台上,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力量将会使得中国金融的基础结构发生变化,这个基础结构指的就是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资产结构是中国金融体系最深层次的结构,市场的力量将会使中国金融体系最深层次的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的力量显然来自于社会需求的变化。

      ——科技创新颠覆支付业态。科技创新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植入到传统金融体系之后,金融业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被赋予了非常强大的内核,金融的功能变得非常强大。

      支付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金融的弯道超车。应尊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新技术注入到传统金融后,传统金融的基因和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金融的功能大幅度提升。科技金融克服了传统金融的时空约束和时空限制,传统金融借助新的内核会发生脱胎换骨式地变革。

      ——开放使中国金融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之中。与经济影响力相较,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量相对不足。目前中国金融很难说是国际化的金融,无论从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中国市场外国投资者的结构和比例方面讲,都难以得出中国金融是国际化金融的这一结论,但是中国金融今后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未来5年,中国金融将会在国际化方面迈出非常大的步伐。最近中国政府在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上对外资已经放开,除商业银行以外,不设持股比例限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表示未来5年中国金融开放会大踏步前进,包括人民币自由化改革、金融市场的开放都是必须要推进的。

    多方开放助力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世界性大国,其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货币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吴晓求表示:“如果要把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想融合,未来我国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不断国际化,需不断吸引全球投资者到我国的资本市场投资。”

      ——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首先,需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其次,需改变上市交易规则及发行制度,吸引保留有成长性、创新性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而不是只留存钢铁、煤炭等国有企业;最后,需注意政策推出的可预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分为3个阶段,即可自由交易、结算货币、国际储备性货币。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第一个阶段,未来如何维护人民币长期信用价值,如何处理贸易摩擦都将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金融机构的开放。目前外资银行总资产相较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占比不过2%,未来需进一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

      吴晓求最后表示,随着市场、科技和国际化这三种力量对中国金融产生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生变化,证券化金融市场的比例逐渐提升,与非证券化市场比例达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人们的投资需求改变,金融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财富管理功能正在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

      据介绍,“思危大讲堂”既是取“居安思危”之意,也是为发扬与传播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管理学泰斗成思危先生在经济与管理学界的贡献和改革精神,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高端论坛。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