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为贫困地区插上“扶智”的翅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年博士团下乡入企“送科技”

  •   再次踏上归乡路,透过车窗,海春喜难掩激动之情,一边感慨家乡的变化、一边热情地向同事们介绍这方脚下的热土——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被同事们称为“海博士”的海春喜,是一名地道青海人, 一名80后工学博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此次归乡,意义非凡。 

      河湟文明在这里静静流淌,民俗风情在这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民和县,素有“青海门户”之称,宜人的气候、便捷的交通赋予了这座古城新的活力,但苦于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低等因素制约,民和县“守着金饭碗”依然鼓不起“钱袋子”。

      

      在此背景下,2018年新年前夕,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盐湖所青促会小组20名青年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到民和县做县情调研,与相关企业交流和科技合作洽谈,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在生产环节存在哪些技术方面的困难?” 

      “需要我们盐湖研究所为产业园做些什么?” 

      “如何精准施肥?化肥的精准化配方、粮食的深加工和玉米秸秆的再利用等方面需要博士团的帮助!”在与民和县科技局、扶贫局、发改委和工业园区的负责人交流过程中,当地负责人提出了农牧业发展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青促会会员们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就自己研究方向与民和县工农业、旅游业等可开展合作的潜力作了阐述,双方对有潜在合作潜力的方面深入对接。 

      “我们希望科研人员能在延长阳极寿命、提升电解槽效率和电解车间降噪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在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带领青年博士们参观电解铝车间后诚恳地表示。青海庆丰铝业有限公司、青海国泰盐湖化肥有限公司、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民和县中川乡调研了产业扶贫发展情况。 

      送上马,更要扶一程。在为经济欠发展地区“扶智”“输血”的过程中,如何提高产业自主化、企业创新化程度至关重要。为期两日的调研活动中,海春喜道出了她的担忧。“不怕企业有需求,就怕他们明明存在发展短板,却安于现状,不懂得运用科技创新改变现状。”

     

      令人欣慰的是,民和县农牧产业则有效利用资源,创建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脱贫发展模式。 

      一站又一站的马不停蹄,青年博士们似乎不知疲倦。调研另一站,抵达民和县中川乡,汽车在山哇间绕了一圈又一圈,还未熄火,便传来一阵阵“呦——呦——”的毛驴叫声。原来,这是一片“小毛驴撑起新产业”的肉驴养殖基地,青年博士们了解了中川乡通过驴养殖产业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政策措施,同样针对性地为当地负责人提出了一项项“科技经验”。而“黄河彩篮”现代生态产业园则通过土地流转,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种植,充分利用黄河两岸光热及土地资源,在黄河沿岸建成冬暖式日光温棚100余栋,使民和段黄河沿岸现代生态产业园初具规模。 

       

      “谢谢叔叔阿姨对我们的关心!”调研活动结束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赶赴民和县杏儿藏族乡,慰问了当地贫困户及日扎小学的学生们。 

      “此次青促会小组组织的对民和县情调研和科技合作洽谈活动,使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对民和县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民和县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和农业产业园生产实践中的需求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使民和县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对青海盐湖所的概况和研究方向也有了一定了解,为以后的潜在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