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总书记的回信,他们深受鼓舞

  •   “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5月30日第四个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送去了一封回信,字字句句凝结着对科技工作者的深切期待。

      过去几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科学研究,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果敢担当。

      在抗击疫情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形势下,又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双重压力下,约半个月前,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学家共同发起并起草了给总书记的一封信,以表达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对困难挑战,坚定创新创造的决心和态度。

      “回信内容不仅提振士气、振奋人心,而且奏响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冲锋号。”倍受鼓舞,也倍感责任,是受访专家读到总书记回信的那一刻,共同的感受。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新时期新任务,我们给总书记写信,是希望表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和态度。

      我们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更加努力地发挥好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完成时代的使命,不负总书记的期望,不负人民的寄托。

      同时,在新时期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我们也迫切希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特别是能够鼓励年轻人敢想敢做,宽容失败。

      也希望能在关键基础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给予稳定的、长期的支持,让那些有志于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能安心在一个方向上深耕下去。

      进一步完善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改革评价制度,不以论文为导向,而是立足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际问题,把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发展的实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在此次防疫抗疫中,还是接下去面临经济社会的种种挑战,这句话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之所以给总书记写了这封信,正是因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创造的紧迫性。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我们只有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可能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回想过去几个月里,我们成功探索了用“中国办法”——中西医结合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未来,除了传承精华,我们更要守正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也将继续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扎实推进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建设,把创新鲜明地写在中医药发展的旗帜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

      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极大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给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马铃薯科研创新和科技扶贫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次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倍感鼓舞,但这更是新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发扬扎根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传统,加倍努力创新,利用现有平台,推动全国马铃薯行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绿色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培育和生产薯更好吃、花更美的马铃薯,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作更多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

      总书记在给科技工作者的信中强调,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深空探测就有许多技术有待突破。而我的理解是,要完成这一使命,人才是根本。

      我国虽然是一个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行星科学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备的。有科学无学科、有科研无教育、有团队无梯队、有计划无规划等现状,已然成为制约我国迈向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

      开展行星科学学科建设,培养世界一流的行星科学人才,引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体系的转型,服务深空探测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生前一直在为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奔走努力,他认为,没有行星科学一级学科,没有自主培养的高水平行星科学家队伍,中国就不可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

      目前,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数十所中国顶尖高校的共识,我们希望,国家能够优先支持一些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的高校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

      总书记在信中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创造,就是要做别人还没做的,要做中国特有的。近年来我们在基金委重大基金和中科院前沿项目支持下,开展月基对地观测基础研究,目标于未来建立基于自然卫星而非人造卫星的地球观测系统,对宏观地球科学现象包括全球变化的研究将可提供全新的研究平台。

      总书记在信中还强调了,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把地球大数据和数字地球引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产学研融合要求科技界、企业界和政府三位一体、紧密合作。

      科学家侧重突破新的技术方法,企业用其特有的商业模式来促进技术的应用,政府在其中的起关键的引导和组织作用。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产学研融合的深度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满意度,不断创业创新就可以创造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锦:

      从总书记的回信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基础研究。我们一直强调0到1的重要性,尤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研究一是要“顶天”,要“上书架”,要支持有能力的科学家做好基础研究;二是要“立地”,要“上货架”,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重大科研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

      目前,北京市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这是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是开展创新的载体。创新不仅是研究上的创新,还有机制、体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我们在这个研究院里,通过承载国家需求,并以研发代工的模式,推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相结合。

      中国的科技企业里,还没有“百年老店”。在新时代下,我们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真正使我们的企业做到“百年老店”,只有这样我们做的科研才会更有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学习了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我感到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在我们IAM/IFE团队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先进材料/柔性电子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旗舰。

      作为团队带头人,我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聚焦本领域世界科技前沿。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谨遵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坚守科技创新初心、潜心攻关核心技术,大力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决心,加快投身祖国科技事业主战场,在颠覆性技术领域迎难而上、奋勇创新,在实现科学技术领域开道超车的基础上,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nWj3ovwqucS1UHtRR2L0g

     

    责编 :余玉婷